笔趣阁 > 言情小说 > 农家小福女 > 第2122章 复诊

  周立如看了一下时间,提醒满宝已经过了午正,满宝就看了一下下一个病人,见是个颤颤巍巍的老者,就和周立如道:“看完下一个再休息。”

  周立如应下,坐在一旁向后招手,老者就上前。

  周立如就问他的姓名,是哪个里或哪个村的,等在册子上找到了人,周立如便将他的名字户籍记下,然后开始摸他的脉询问起最近的身体状况来。

  等她问完,满宝也看完了手上的病人,还给对方开了个药方,和她道:“没有后遗症,但你有孕了,这是安胎药,你有些体虚,回去喝上一旬的药,然后多吃肉蛋,菜蔬也不要少吃。”

  病人又惊又喜,“我,我有身孕了?”

  满宝点头:“应该有七十二天了,不一定准,是根据你上次月事来算的。”

  病人眼泪就滚下来,“那个从来就不准的,三四个月才来一次也是有的。”

  满宝知道,有些人体内血气不足,就会这样,但只要规律,也不是非常严重的病,不过到底对身体有碍。

  可保证营养饮食,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,更别说吃药了。

  见过的病人越多,满宝越知道这一点儿。

  想了想,她干脆扯出一张纸来,一口气写了好几个膳食方子给她,道:“这是养胎和养气血的膳食,你可以拿回去,不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可以吃。”

  病人拿着纸,认不出上面的字来。

  满宝道:“主要是用鸡蛋,你家里多养几只鸡下蛋就好,别小看鸡蛋,它的营养不比肉少多少。”

  她告诉她这几道菜怎么做。

  满宝是不会做菜,但她手上的膳食方子不少,包括药膳的方子也有不少。

  她只是不会做出来而已,但病人会呀,绝大多数妇人都会,听一遍她们就能记下。

  果然,满宝一说完她就记住了,只是她说的什么山药之类的东西她不认得,所以她珍而重之的将方子折起来收进怀里,决定拿回去给村里认字的人再看一看,到时候去药铺里买一些回来。

  周太医说这东西不贵,药可以当菜吃。

  满宝等她走了便开始给老者检查身体,半响后确定他也没有治疗天花的什么不好后遗症。

  不过老人身上有毛病是正常的,满宝在他后背和后腰上按了好几下,老人哎哎叫了两声,然后再起身就感觉好受了许多。

  满宝道:“您没事儿,回去好好休息吧。”

  老人就眯着眼睛笑起来,转身看向一旁,一个小少年立即拎着一个篮子跑上来。

  老人将篮子放在满宝的桌子上,笑眯眯的道:“周太医,这是小老儿给您的鸡蛋,小小心意还请收下。”

  满宝一早上收到过不少礼物,照常推辞道:“老人家,我现在不缺吃的,您拿回去吧,正好给自己补补身体。”

  老人却已经扶着孙子的手转身要走了,他道:“您不缺是您的事儿,我送是我的事儿,您只管收下。”

  说罢健步如飞的走了,一点儿看不出刚才颤颤巍巍的样子。

  满宝张大了嘴巴,她这是看走眼了?

  老人一走,已经有衙役上前通知今日上午的诊断先到这里,大家可以先去用午食,过了未时再回来……

  于是队伍中有不少人提了东西飞速的跑上来,强硬的将东西塞在满宝和周立如手里,或者直接放在桌子边上就跑。

  周立如连连推辞,“我们是真的用不上……”

  但大家根本不听他们的,放下东西就走,有的连队都不排了,直接飞速的离开。

  满宝就叹气,“算了,收下吧。”

  周立如只能招呼着衙役们上来帮忙,送来的东西大多是鸡蛋,菜蔬和米面,都不多,不是一篮子就是一小布袋。

  布袋大多是只有三四斤的模样,但不论是米还是面都是雪白雪白的,显然是上等的好东西。

  这东西在一般人家里平时也都不舍的拿出来吃的。

  每一个人送的东西都不多,但耐不住送的人多呀,桌子上全放满了东西,围着桌子的旁边也都放满了。

  周立如一边收一边问,“小姑,这些东西怎么办?我们要带着走吗?”

  满宝道:“都送回刺史府吧,到时候我们选一些带上就行,其他的交给学嫂来处理。”

  她道:“我昨天似乎听谁说学嫂让人收拾了夏州城里的善堂,收养了许多灾后的孤儿,这些东西可以都送到善堂里去。”

  崔氏也是这么想的。

  看到满宝带回来这么多东西,她略一思索便也想到了这个地方,她道:“天花之后,有好些孩子的父母亲人都死了,他们回族里也是要吃百家饭长大,而有些孩子是整个村子都遭难了,回村子里也是大孩子养小孩子,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要变成乞儿,所以我让人收拾了善堂把他们都养在里面。”

  满宝问:“学嫂打算怎么安排他们?”

  崔氏笑道:“我决定串联一下城中的富户,到时候让人多捐献一些东西,加上衙门要补贴,应该可以养他们几年,等他们年满十四就可以回原籍分地耕种了。”

  “那也得好几年的时间呢,这几年他们在善堂里干什么?”刚从善堂里转了一圈的白善回来,闻言道:“我去看过,里面的孩子,小的才两岁左右,大的十二三岁的也有,也就是说,他们会在善堂里呆两年到十二年左右。”

  “两年的时间说着短,但其实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,每一天都很漫长,学嫂要是不能妥善安排他们,恐怕他们留在城里最后也是变成乞儿或混子。”

  崔氏惊讶了一下,然后道:“善堂有时候会接一些拆洗搓麻的活儿给他们干,一般不会很空闲的。”

  白善摇头,“我今天看到了,十二三岁的少年怎么可能天天坐在善堂里拆洗搓麻?而且这种活儿看了就会,只是废手,赚的也不多,对他们的将来一点儿益处也没有。”

  崔氏闻言顿了一下,然后问他,“那你有什么建议呢?”

  白善便笑道:“学嫂既然有心,何不给他们请几个先生,教他们一些东西,让他们有谋生的手段,将来离开了善堂也不会给夏州城增加负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