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科幻小说 >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> 第四百一十六章 重大突破,发现第三种升阶元素!

第四百一十六章 重大突破,发现第三种升阶元素!

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正文卷第四百一十六章重大突破,发现第三种升阶元素!在针对颗粒性材料的研究上,会议上好多人纷纷发表看法,也提出了研究的难点和问题。

  当把内容集中在一起,就发现解决的问题非常多。

  王浩倒是没有在意。

  会议会把一些重要的问题记录下来,有一些很不错的建议也会记录下来,后续会再研究讨论。

  但是,大多数的建议并没什么意义。

  在场的材料学者都是实验室工作,是研究如何去制备新材料,而不是做材料制造工作的,也没有纳微材料或者其他相关方向的学者,相对来说,就有些不专业了。

  不过,在研究出颗粒式材料制造方法前,他们还是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,来验证颗粒性材料是否能提升反重力强度。

  现在无法做到制造精细的颗粒材料,但可以使用‘不精细的手段’来做实验进行验证。

  何毅就建议道,“我们可以先制造一厘米的颗粒,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试试效果。”

  “如果这个方法是有效的,就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得到验证。”

  这个说法得到了支持。

  想制造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的颗粒状材料,技术难度确实是非常高的,短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到。

  如果只是制造精度为厘米级别的颗粒,再把颗粒通过某些方法固定在一起,相对就要容易太多了。

  当然,效果也肯定差很多。

  等到了第二天的时候,王浩再次召集了核心研究人员,针对fcw-031材料的颗粒形态进行研究。

  fcw-031,是新研究出的超导材料,临界温度为139k,可以在200k左右,激发出0.93的场力强度。

  他们并不是要把颗粒精细到某种程度,只是研究一种大致的形状,来让其激发的反重力特性更多处在同一方向。

  fcw-031经过了反重力特性实验,有了实验底层材料布局的支持,很快粗略的颗粒化形态有了具体方案。

  那是一种不规则的十三面体形态。

  其中一个最大的面向外呈现半圆形凸起,大面正对方向的四个小面则是向内半圆形凹陷。

  “这个形态和材料布局相似,可以让fcw-031内部半拓扑结构激发的反重力特性更多处在同一方向。”

  “从理论上来说,圆形凸起正对的方向会集中场力,我们可以以此配合整体的材料布局,来激发出更强的反重力场强度。”

  王浩总结说道。

  在确定了fcw-031材料一厘米颗粒的形态方案后,依旧有个难点没有确定下来,就是如何让一个个颗粒组成整体的材料。

  每一个颗粒都是不规则的十三面体,再有序的排列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。

  因为颗粒必须要同一方向,只是贴合在一起,就肯定存在大量的缝隙,近而影响到材料的导电性能。

  当电流载量变低,激发反重力场的强度也会变低。

  最终,王浩还是让所有人都回去慢慢思考,再提交一份想法报告出来,他要做的就是在所有的方案中,找出最适合的那一个,又或者集中几个方案来出一个新的方案。

  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。

  ……

  五天后。

  有关颗粒性材料的讨论会再次召开。

  参会的人都拿出了一套方案,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说明,多数人拿出的方案都没什么意义,能轻易找出一大堆问题。

  其中几份有点价值的,也都是会议上讨论过的内容。

  王浩连续听了一个多小时,发现根本没听到什么新颖的东西,他考虑着是不是让夏国斌参会?

  夏国斌是纳微材料专家,也许就能提出好的建议。

  “夏教授倒是也可以……”

  “要么,等上面派其他的纳微材料专家过来?申请还没有打,还不知道什么时候……”

  “或者,再找其他人讨论一下?”

  当王浩思考着的时候,已经到了下一个研究员做报告,站起来的是个非常年轻的研究员,年纪只有二十八岁。

  他的名字是应展明,是跟着材料专家周晖一起进入研究组的。

  应展明是国-防大学材料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,和周晖一起加入研究组,也是被上级看好进行重点培养了。

  他的年纪小,资历什么的不用多说。

  会议上基本没有话语权。

  现在是让所有人依次作报告,也轮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应展明,他还是第一次在会议上开口,表现明显有些紧张。

  他抬头看了一眼王浩,又马上低下了头。

  随后才认真说起了自己的方案,“我认为,可以把fcw-031颗粒进行排列后,用低熔点、高临界温度、高电流载量,同时不具备反重力性态的金属超导材料进行缝隙填充。”

  “fcw-031的熔点在900摄氏度左右,相对还是比较高的,我查看过cw009、cw027等材料,熔点基本都在600到700摄氏度。”

  “一阶铁元素的物理特性,拉高了其组成化合物的熔点数值。”

  “利用熔点温差,就可以把符合要求的材料填充进去,只要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,制造上肯定没有技术难度。”

  “填充材料不必具有反重力特性,只需要临界温度高、导电性能好就可以。”

  “这样就能增大电流载量,从理论上来说,不会对fcw-031颗粒状材料激发的反重力造成影响……”

  应展明最开始作报告时,根本就没几个人在意,他们觉得一个年轻材料研究员,很难拿出什么可行方案。

  可等说到一半的时候,每个人都变得认真起来,他们发现应展明说的没有任何问题,听一下就知道是个可行方案。

  但是,为什么没有其他人想到呢?

  不少人都皱住了眉头。

  应展明所说的方案并不复杂,就是把颗粒进行排列以后,再利用一种符合条件的超导材料进行填充固定。

  这种方案简单到动脑子就能想到。

  关键是……

  他们都没有想到!

  当仔细回忆着自己的思考过程,好多人就知道了原因--他们是被固有的实验框架影响到了。

  反重力激发实验一直用的是同一种材料。

  即便是想到两种材料相互结合,下意识也觉得应该是‘两种具有反重力性态的材料’,但两种反重力性态的材料放在一起,对于反重力激发的效果并不是一加一,更大的可能是一减一。

  所以,他们根本就没有朝着‘其他材料填充’的方向去想。

  王浩也是一样。

  他想到‘非单一金属化合物材料’的情况,也只是觉得可以研究一下合金超导材料,而不是把两种超导材料放在一起。

  现在应展明所提出的方案,是用一种不具备反重力特性的材料去填充颗粒状材料的缝隙。

  这样填充材料就能固定颗粒,一起形成完整的导体材料,同时,因为不具备反重力特性,也就不会影响到激发反重力的效果。

  同时,高临界温度意味着电流载量提升,对激发反重力效果只会起到促进作用。

  “很好!”

  等应展明说完以后,王浩率先鼓起了掌。

  其他人也跟着鼓掌。

  应展明听到掌声激动的脸色通红,他终于能用勇气看向王浩,也带着激动看向其他人。

  周晖朝着点了点头。

  周晖旁边的人不由问道,“周教授,这个小伙子是你的学生吧?”

  “是啊。”

  周晖得意道,“展明可是我最优秀的学生,所以我加入组里的时候,就一起推荐了他。”

  另一边的人也叹道,“周教授,你这个学生真是了不得,还这么年轻,未来前途无量!”

  “真是青出于蓝啊!”

  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……”

  周晖顿时很有面子。

  虽然加入研究组到现在,他一直都没什么成果贡献,但是他的学生帮助组里解决了大问题。

  这个功劳也能算他一份吧?

  ……

  会议结束。

  应展明立刻成为了焦点。

  他的方案听起来并不复杂,说直白些,就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远远比不上一些高级材料专家拿出的方案。

  但是,有效最重要!

  他的方案获得了实验组上下一致认可。

  王浩也肯定了应展明的方案,直接说明会进行采纳,后续就按照方案进行对应材料的制造。

  这很了不起。

  王浩主动过去和应展明握手认识,赞叹他不被实验框架限制,鼓励他继续为实验组努力工作,许诺阶段性研究结束以后,会给他发放更高的奖金,并把他的贡献写进报告之类。

  然后,王浩思考起了研究组的人员问题。

  现在研究组的核心成员中,材料、核磁等方面的学者,都是科研部门直接派过来的。

  周晖就是如此。

  应展明也是周晖打申请才过来的,是‘直派’学者中唯一年纪低于四十岁的研究员。

  科研部门派过来的学者,都已经有不小的名气,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。

  同时,年纪也都不小。

  周晖都已经五十七岁了,年纪再大一些都可以考虑退休,结果在‘直派学者中’只能算中游水平。

  前沿性的科学研究,需要更多的年轻学者。

  年轻学者往往更具有创造性思维,而年龄大的学者容易被条条框框所限制,很难有什么高价值的想法。

  “是不是该换几个人?”

  “年纪大的留两个就够了,其他人回到原来的岗位,让科研部门再派几个年轻学者过来,资历低不重要,知识扎实就好……”

  “像是周晖、杨承造、李树民……”

  “这几个……”

  王浩想想都有些无奈。

  周晖、杨承造等几个老教授,确实非常重视项目研究工作,颗粒性材料的研究上,他们都拿出了十几页的报告。

  每一份报告都牵扯高端材料制造技术。

  有些内容甚至完全超纲,让参会的人都听不明白,但没有反馈任何‘正确’的想法。

  换句话说,他们的工作根本没有意义。

  “实验组内也应该有竞争机制,让有能力的进来,没贡献的出去,也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
  王浩思考着,觉得应该找何毅、邓焕山等人商量一下。

  这方面确实要考虑。

  百亿级别的材料项目,可不是一些人进来混资历用的,研究难有贡献就没必要留下来了。

  ……

  现在颗粒性材料的研究上,就是等待合作的工厂依照方案进行制造。

  等材料制造好以后,就可以进行反重力性态实验,看是否能对反重力效果产生影响。

  当然,王浩已经提前有答桉了。

  但不管怎么样,真正的实验数据才具有说服力,而他也不清楚具体的效果有多大。

  在等待期间,他又跑了一趟湮灭力场实验基地。

  湮灭力场实验基地运送过来一套螺旋磁场设备,是专门为了新的强湮灭力场发生装置让高能物理所制造的。

  之前研究强湮灭力场的新技术,把力场强度提到了8.1左右,已经接近了极限数值。

  如果再用螺旋磁场进行挤压,湮灭力场的强度肯定会更高。

  “但是,也不会高多少。”

  “直流强湮灭力场技术,内部没有反重力场,利用螺旋磁场挤压也只能在外层得到反重力场薄层,影响效果比不上直流反重力制造强湮灭力场薄层……”

  王浩对汤建军说道。

  汤建军一直在湮灭力场实验基地,他是国内最顶尖的核磁专家,主要负责的就是磁场设备。

  他问道,“原来是8.1,现在能有多少?”

  “我估计吧……”

  王浩犹豫了一下,说了个数字,“8.3、8.4,增长幅度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了。”

  汤建军顿时很惊讶。

  向乾生同样有些惊讶,“提升这么少?”他还很期待螺旋磁场设备,觉得最低增加一点强度。

  结果……

  0.2、0.3?

  王浩很认真的点头,“应该差不多。”他补充了一句,“不过,我估计的也不一定准确,还是要实验看看。”

  汤建军倒是觉得有道理,“强湮灭力场技术,谁也说不清楚,磁场挤压效果很好也说不定。”

  向乾生的表情则有些麻木,他看向汤建军的眼神,都差点写上了‘天真’二字。

  这老头实在太天真了!

  他竟然相信王浩说的什么‘估计的不一定准确’?

  过去几年时间里,数不清次数的实验经历证明,王浩只要说出预估数字,实验结果也会基本一致。

  什么‘估计不一定准确’,左耳听右耳冒就行了。

  那是谦虚!

  如果当真了……呵呵。

  ……

  三天后。

  湮灭力场实验正式开始。

  外围的螺旋磁场设备提前启动,强湮灭力场装置启动后,很快就激发制造出了强湮灭力场。

  在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,内部放置的几种金属材料磁化反应强度,来计算出的湮灭力场强度是‘8.36’。

  这个结果和王浩的预估一致。

  汤建军不由得感叹道,“王院士猜的还真准,场力强度数值就在8.3和8.4之间。”

  “猜?”

  向乾生听着直摇头,很诚恳的提醒一句,“汤院士,等你再工作一段时间,就不会这么说了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等实验结束以后,王浩就离开了湮灭力场实验基地。

  在湮灭力场强度有了提升以后,后续会做一系列常规实验,其他人就可以完成,也根本不用他参与了。

  不过王浩没有成功回去。

  车子行驶到半路上的时候,他就收到了汪辉的消息,让他赶紧去材料检测中心。

  这种情况,一般是有了大发现。

  王浩又回了实验基地。

  他才走到材料检测中心门口,就被等在那里的汪辉和周青拉进了实验室。

  汪辉关上门深吸一口气,迫不及待的说道,“王院士,我们可能发现了新的升阶元素。”

  “而且你绝对想不到是什么!”

  “是什么?”

  “碳——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