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三国:我转投刘备,老曹你哭什么 > 第二百三十八章 老曹帮大忙,孙策天塌了

  关于曹操对南阳出兵这件事情,其实并非偶然。

  在原本历程中,曹操打南阳就打了几年时间,从建安二年,一直打到官渡之战。

  几乎只要一有空,老曹就必须要出兵南阳。

  这一方面是因为宛城之战,两家结下了血海深仇;

  另一方面,却是因为南阳,乃是许县的门户所在!

 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,南阳之地北面有群山相隔,与关中、洛阳等地相接;

  南面是刘表势力,东边直通颍川,西边可往汉中。

  这种地理位置,注定了刘表若是北上,必须要从南阳打开缺口!

  而曹操要想防备好中原之地,就必须将南阳作为自己后方的战略缓冲。

  所以南阳之地,几乎是曹操和刘表两家必争之地。

  本来按照原本历程,老曹在宛城兵败之后,回军讨伐了袁术,就会继续攻打张绣。

  可随着秦瑱对天下局势的扭转,曹操自去年冬天之后,就再也没了大举出兵南阳的机会。

  今年四月与五月,曹操又何刘备在中原之地产生了摩擦。

  这让曹操对当前天下的局势越发忧虑,想要得到一个破局之法!

  在原本历程中,这个时间段,老曹已经开始谋划徐州了。

  但荀攸给老曹分析了一番,表示现在刘备要南下江东,他们打吕布基本可以拿下。

  可刘备一旦把江东夺取,那周围可就剩他们和刘表了!

  如今袁绍已经蠢蠢欲动,随时可能大举南下,万一刘备在他们背后捅刀子该怎么办?

  所以攻打吕布,只会拉长他们的防守战线,暴露更多的缺点给刘备。

  在这种时候,唯一的出路就是朝着西边进发,先行动兵,看看袁绍是什么动向!

  这不是荀攸第一次给老曹提起战略方向改变之事。

  随着陈国之战打响,曹操也终于意识到刘备没那么好惹,见荀攸再次提起,就将一众谋士召来开会!

  众人提议之后,荀彧便对曹操提出了争霸天下2.0版本!

  不同于原本历史上的四败四胜论,他曹操提议的是:

  “今袁绍虽是大敌,然则谋不尽,兵不利,失德内忌,未尝难败。”

  “为虑刘备在南施仁政,得民心,用良辅,以至我军将失后路。”

  “故依公达之言,我军当先西进,然则南阳不取,不足定关中,河内不取,难以定三辅!”

  “当军当先弱后强,依次而进,取南阳、攻河内,再取雍凉之地。”

  “如此只要西凉一取,我军便可进败袁绍,退取汉中,南下益州,来日再扫群贼!”

  他这个版本和荀攸之前说的差不多,但比荀攸不同的是,他建议老曹先取南阳、河内,而后再取雍凉之地。

  虽说老曹对荀彧逐渐忌惮,可荀彧作用终究不能替代,一听这话就表示道理我都知道,就是怕刘备和吕布反水,按照他的原话就是:

  “南阳、河内皆无大患,为虑吾西进之后,袁绍引诱刘璋、刘表、刘备、吕布等人共击我军!”

  “如此,即便我等占据雍凉之地,也不过三州,以此对敌诸多强敌,及至彼时,如之奈何?”

  这个问题没人能给曹操建议,荀彧却是直接对老曹道:

  “刘璋、刘表皆守家之犬,无须担忧!”

  “当虑之人,唯吕布、刘备尔,但刘备者枭雄也,断不会听从袁绍之令!”

  “吕布乃反复小人,今虽北上,来日见袁绍势大,必然从之。”

  “故及袁绍南下之时,可直接联合刘备共扛彼等!”

  曹操一听这话,便是面露难色,心想让他留下吕布他能忍,可让他联合刘备,这就有些困难了,即便他愿意,刘备会愿意么?

  他忙将自己的问题说出,荀彧就对他打包票,表示刘备到时候一定会帮他们干袁绍!

  因为随着他们将战线往西,兖州就成了一块鸡肋之地,战线狭长,且四面皆敌。

  在他们手中对刘备造成的威胁有限,可在袁绍手中,就能直接威胁刘备的根基。

  一旦他们败在袁绍手上,袁绍坐拥四州之地,就可挟大胜之威,进攻刘备属地。

  在刘备没有骑兵的基础上,很难战胜占据中原的袁绍!

  只要刘备不想最后落得退守江东的下场,就会帮他们一起干袁绍。

  甚至如果有必要,刘备会直接攻打吕布,从青州方向朝着袁绍施压!

  如此说着,荀彧又给曹操提出了一个策略,再给刘备一个徐州刺史之位,先引刘备和吕布联盟破裂,保证刘备到时候会和他们共同击败袁绍!

  如此一番分析之下,曹操的道路便逐渐明晰,索性便将视线投到了南阳之上。

  而这时,郭嘉又给老曹出了一计策,让老曹说动张羡反叛。

  一则他们出兵南阳,张羡可以先行让刘表分心;

  二则可以牵制刘备,让刘备势力难以壮大,不得不和他们联合!

  于是曹操依得此计,这便出现了秦瑱出使之时,张羡突然起兵的情况。

  待得谋划完毕,老曹便一直整兵备战,秋收刚进行到一半,就悍然出兵数万,朝着南阳发起了进攻。

  这一次出兵,远比历史上规模要大,也来的更为迅猛。

  出兵半个月,就在安众大破张绣和刘表联军,一路朝着张绣的大本营穰城杀去。

  这个形势直接把刘表吓得够呛,还以为老曹要直接攻打荆州。

  心想现在张羡在南反叛,如果曹操真有心两面夹击的话,他的荆州恐怕难以守住!

  为了防备曹操南下,他就急令蔡瑁等人回军,一连数日,信件终于传到了蔡瑁的手上。

  一看曹操大举进攻南阳,蔡瑁也是大惊,正逢秦瑱那边刚向他提起购买船只俘虏之事,他便招来黄射道:

  “府君,而今曹操攻南阳甚急,使君急招我等回归。”

  “彼等战俘船只属实费事,既是刘备军愿以钱财偿之,我等不妨做主先应下此事!”

  “待回军襄阳之后,吾自向使君解释,不知府君意下如何?”

  严格的来说,黄射的辈分比蔡瑁和秦瑱都低上一辈,但年龄上却只比蔡瑁略小。

  见蔡瑁如此急切的找自己商量,便知荆州军情甚急。

  想了一会儿,他思虑反正都是蔡瑁去解释,对他黄氏没多大影响,便直接点头道:

  “便依军师之意,既是州中军情紧急,吾亦当去,不当在此耽搁!”

  两人如此商议了一番,便找来了秦瑱,直接表示同意将这些船只和战俘留下。

  秦瑱见二人这么爽快,顿时也是一阵奇异,不由问起缘故。

  在知道是曹操出兵南阳之后,他便是摇头一笑道:

  “如此说来,倒是曹孟德帮了我军不成!”

  “也罢,本欲再留二位几日,既是荆州军情紧急,二位便即撤军就是!”

  “至于这批战船之偿,待此战结束之后,我军再行交割,不知二位以为如何?”

  蔡瑁听着这话,自不担忧秦瑱会毁约,索性一拱手便带着黄射领军朝荆州方向退去。

  至此,长江争夺战告一段落,在得到了千余艘战船和两千俘虏之后,刘备军的水军再度壮大,彻底控住了长江制水权。

  对于这件事,最高兴的就属甘宁和鲁肃二人了。

  毕竟,水军没船就没有战斗力,凭他们麾下这一万水军,增加一千只战船,战力起码要膨胀几倍!

  这一下就让他们麾下兵马实力膨胀到足纵以横江上,由不得二人不开心。

  只不过甘宁这边还需要刘备那边认可,故而比之鲁肃的欣喜,他就多了几分忐忑。

  而在他们这边等待刘备之际,孙策在南边也正在调兵遣将。

  事情如此,还得从诸葛亮的渡江之计说起。

  因是当日赵云、徐盛等人要南下,诸葛亮便说动了庐江、九江两地分别动作。

  孙策由此分兵一万,五千增兵芜湖,五千增兵春谷。

  又因周瑜请调一万兵马西进驻守彭蠡湖,孙策便令孙贲领兵前往增援。

  结果兵马一出,孙贲才至泾县,他就收到了周瑜传来的消息。

  言说庐江设置烽火台,荆州军已然进军下稚,两军对峙之势已成。

  面对此信,孙策自是惊讶不已,要知道周瑜可不是那种听风就是雨的角色。

  现在连周瑜都来信诉说西边的困境,便知道他们水军正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局面。

  随后他就急忙招来了张纮和陈端参谋诸事,想看看现在还能如何挽救局面。

  对于这个问题,张纮给孙策建议是撤回孙贲的兵马,静观其变!

  因为他们已经依照周瑜的计策放开了春谷防御,鲁肃已经得到了自由。

  这种时候,如果周瑜的计策能成,那不需要这一支兵马,周瑜也能战胜。

  如果周瑜的计策不成,泾县以西就会陷入危险之中。

  刘备只需要在沿途放上一支兵马,就能截断孙贲的归路。

  所以将兵力收回来,防御泾县,显然是更好的选择。

  孙策听了之后,便忙令孙贲止行,原地驻守泾县,不再增兵彭泽。

  事实证明,张纮的这个建议无比正确!

  因为就在孙策传令数日之后,他们就收到了消息,刘备军已经自枞阳南下,渡过长江,来到丹阳境内。

  而还不等孙策欣喜,噩耗便即相继传来。

  周瑜兵败枞阳;大将董袭陈宝战死;江东水军几近全军覆没!

 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,孙策的天就塌了半边。

  他站起身来,两眼直勾勾的盯着传信的哨骑,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骑士在骗人。

  他的兄弟周瑜用兵之能天下少有,根本不至于大败如此。

  质疑的同时又是暴怒,几乎将报信的哨骑直接推下去斩首示众。

  亏得张纮、陈端二人苦劝,方才止住孙策杀人的冲动。

  可止住同时,一连串的问题便相继出现,周瑜兵败,之后去了什么地方。

  现在随着他们水军全军覆没,接下来该怎么防御!

 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,张纮和陈端给孙策规划出了一个防守战略。

  总的来说,就是沿江驻守,防止刘备从江东登陆。

  首先,春谷、芜湖的驻军保持不动,孙贲继续镇守泾县。

  其次,为了防止刘备军从丹阳西边无人之地登陆进军,孙策带兵一万前往春谷以西的繁昌驻守。

  再次,传令东边的朱治、吕范等人,严密防守石城、秣陵等地。

  最后,在丹徒拦截江口,阻止刘备的水军东进。

  如此四个规划,直接就将长江沿岸打造成了铁壁,刘备要想登陆也需要费一番力气。

  布置完这一切之后,孙策便命令麾下探寻周瑜的踪迹。

  数日探寻之后,方才收到周瑜的消息,原来在兵败之后,为了防止敌军继续追击,周瑜便拐入了内陆河中,停在了芜湖城外。

  收到这个消息,孙策便令孙辅暂时守在宛陵,孤身朝着芜湖方向行去。